滨州 | 自然环境
【位置面积】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、黄河三角洲腹地、渤海湾西南岸,北通大海、东临东营市、南连淄博市、西南与济南市交界、西与德州市接壤、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沧州市相望。全市境域横跨黄河南北,位于北纬36°41′19″~38°16′14″,东经117°15′27″~118°37′03″。南北最长纵距175千米,东西最大跨径120千米,总面积9660平方千米。
【地质】 滨州市处于华北新生代沉降区东南部的济阳拗陷中。新生代的下覆基岩是古生代的沉积地层和前震旦纪变质岩系,由数条北东东向断裂分割成几个小的断块,基本无中生代地层,新生代地层直接覆盖于古生代地层之上,断块凹陷形成新生代凹陷盆地,沉积全套巨厚的新生代地层,地层为海相、湖相和冲积相碎屑的互层沉积,含大量有机物,有利于石油生成。除邹平市南部山区外,全市表层大部为第四纪沉积覆盖,小清河以南处于鲁中山区北麓冲积平原的中尾部,是洪积和冲积平原的叠交地带,洪积冲积地层厚度一般在100~200米。小清河以北属黄河冲积沉积,厚度多在200~400米之间,其中小清河与黄河之间最厚达400米。济阳拗陷区属沉降地带,地壳一直处在一面下陷,一面为河流冲积物填充的状态,尤其是黄河的多泥沙河流的冲积作用占优势,冲积速度大于地壳沉降速度,形成广大冲积平原。
【地貌】 滨州市地势南高北低,大致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,渐次过渡到大海。以小清河为界,全境呈现南北两种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。小清河以南的邹平市南部长白山脉属泰沂山区北麓的低山丘陵区,地势高峻,其主峰摩诃顶海拔826.8米,是全市最高点,其余均为山前倾斜平原,地势平缓,间有缓岗与洼地,海拔高程一般在8~800米。小清河以北为黄河冲积平原,海拔高程一般在1~20米,总体上地势低平,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和决口泛滥,造成沉积物交错分布,加上河流冲刷、海潮内浸、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,形成低岗、缓坡、浅洼相间,微地貌差异明显的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。海拔低于3米的潮间带主要在北部秦口河、马颊河口,面积约300平方千米。
【气候】 滨州市地处中纬度,属东亚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,因受太阳辐射、季风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,形成四季分明、气候温和的基本气候特征。2020年,全市平均降水量625.9毫米,年平均气温14.1摄氏度,平均日照时数2586.2小时。综合全年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,属正常年份。
降水。2020年,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25.9毫米,较常年偏多73.9毫米,较2019年偏多3.2毫米。各县(市、区)年降水量为533.7~808.0毫米。冬季(2019年12月~2020年2月,下同)平均降水量60.2毫米,较常年偏多43.0毫米,较2019年偏多52.6毫米。春季(3—5月)平均降水量102.4毫米,较常年偏多16.0毫米,较2019年偏多55.7毫米。夏季(6—8月)平均降水量379.3毫米,较常年偏多18.8毫米,较2019年度偏少143.6毫米。秋季(9—11月)平均降水量89.8毫米,较常年偏多1.9毫米,较2019年度偏多49.7毫米。
气温。2020年,全市平均气温14.1摄氏度,较常年偏高1.0摄氏度,较2019年偏低0.5摄氏度。各县(市、区)平均气温为13.6~15.1摄氏度。极端最高气温39.1摄氏度,出现在6月7日;极端最低气温-16.0摄氏度,出现在12月30日。冬季平均气温为1.4摄氏度,较常年偏高2.3摄氏度,较2019年偏高1.8摄氏度。春季平均气温14.9摄氏度,较常年偏高1.2摄氏度,较2019年偏低0.7摄氏度。夏季平均气温为26.3摄氏度,较常年偏高0.5摄氏度,较2019年度偏低0.6摄氏度。秋季平均气温为14.5摄氏度,较常年偏高0.7摄氏度,较2019年偏低0.9摄氏度。
光照。2020年,全市平均日照为2586.2小时, 较常年偏多45.3小时,较2019年偏多195.7小时。各县(市、区)日照为2199.5~3177.1小时。冬季全市日照为421.6小时,较常年偏少101.4小时,较2019年偏少32.9小时。春季全市平均日照为877.3小时,较常年偏多146.2小时,比2019年偏多113.8小时。夏季全市平均日照为651.4小时,较常年偏少32.1小时,较2019年度偏少6.5小时。秋季全市平均日照为606.0小时,较常年偏多1.7小时,较2019年度偏多58.4小时。
【水文】 河流湖泊。滨州市河流比较发达,按流域分属黄河流域、海河流域(黄河以北)、淮河流域(黄河以南)。境内黄河段西东走向,横贯全市中部,右岸自邹平市西北部的苗家村、左岸自惠民县刘王庄入境,右岸在博兴县老盖家村、左岸在滨城区张王庄入东营市,境内长度94千米,南堤长53.3千米、北堤长91.6千米,两堤间滩地面积108平方千米。淮河流域主要有小清河、杏花河、胜利河、孝妇河、支脉河、北支新河、三号支沟、预备河等河流。海河流域有徒骇河、马颊河、德惠新河、漳卫新河4条过境河道,市内有秦口河、潮河2条主要排涝河道。有芽庄湖、青沙湖、麻大湖3个平原湖泊。
降水。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3.1毫米(1956年至2016年系列),其中年最大降水量1098.9毫米(1964年)、年最小降水量291.0毫米(2002年)。丰水年降水量662.7毫米,平水年降水量563.5毫米,枯水年降水量469.3毫米,特枯水年降水量326.5毫米。降水量年际变化大,年内分配不均匀,6月至9月,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.6%。各地降水量略有差异,总趋势自西南向东北递减,黄河南多于黄河北。
蒸发。境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214.0毫米,年际变幅相对较小,一般不超过20%,年内各月差异悬殊,月最大蒸发量多发生在五六月份,月最小蒸发量多发生在12月至翌年1月,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.2倍。
径流。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5.54亿立方米,最大26.03亿立方米(1964年),最小0.40亿立方米(1981年)。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(6月至9月),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85%以上。径流年内分配高度集中,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。
暴雨洪水。境内暴雨一般发生在5月至10月,以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为集中。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在1.5~2.7天。以短历时暴雨居多,长历时暴雨较少,在短历时暴雨中,主雨多集中在6小时以内,平均暴雨强度在60~90毫米/天。洪水多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,主要是暴雨洪水。
河流泥沙。境内土质多为壤土或轻壤土,河流泥沙粒径较细,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8.7吨/平方千米,由西南部到东北部依次增大。泥沙主要来源于流域产沙和引黄客沙。
冰情。河流冰期大致分为结冰期、封冻期和解冻期三个阶段。结冻期一般在12月初至翌年2月底;封冻期多在12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,约60天。
河流水质。境内河流天然水化学成分主要有钾离子、钠离子、钙离子、镁离子、氯离子、硫酸根、碳酸根、碳酸氢根等,其含量占天然水盐含量95%以上。境内各河流酸碱度为7.5~8.5,略偏碱性,总硬度评价除黄河属中等硬水外,均属极硬水(大于450毫克/升),矿化度除黄河小于1000毫克/升外,其余均大于1000毫克/升。